新闻资讯 分类
重慶探索破解科技成果轉化“三難”凤凰联盟发布日期:2025-04-08 浏览次数: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有關科技成果轉化的話題,依舊是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要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

  高校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源頭,但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面臨不少難點堵點,“不願轉、不敢轉、不會轉”等問題仍然存在。如何打通梗阻,創新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路徑,推動其從實驗室到生產線,快速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今日起,本報推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重慶路徑”系列報道,展現我市高校和相關部門在這方面的實踐和探索。敬請關注。

  重慶大學科研團隊的智能精密傳動技術,在經過20余年潛心研究后,簽下5000萬元轉化訂單﹔重慶電子科技職業大學鑽研人與機器人柔順交互運動控制技術十余年,7年前就有企業主動上門尋求合作,最終沒談成,團隊負責人直言“不敢轉”,但如今該技術已實現成功轉化……

  高校是科技創新的策源地,是科技成果的“富礦”,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高校科研人員普遍存在“不願轉、不敢轉、不會轉”三大梗阻。

  近年來,我市部分高校和相關部門、機構積極探索,通過評價體系重塑、賦權改革和技術經理人搭橋等措施,逐步打通梗阻,推動高校科研成果盡快從“書架”到“貨架”。

  機械手臂在空中來回揮舞,靈活且絲滑,科研人員站在一旁,全神貫注地做著試驗。這是近日,記者在重慶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的重大-來福智能精密傳動研究院實驗室裡看到的一幕。

  實驗室負責人介紹,智能精密傳動技術在工業機器人、航空航天等高端裝備制造領域應用廣泛,是國家智能制造體系的核心技術支撐。但長期以來,我國的精密傳動在服役壽命、精密度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成為亟待突破的“卡脖子”關鍵技術。

  重慶大學朱才朝教授團隊經過20余年潛心研究,攻克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建立了高性能精密傳動設計制造技術體系,研制出高性能諧波減速傳動等智能精密傳動產品,凤凰联盟注册技術水平和產品性能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2023年12月,重慶大學與浙江來福諧波傳動股份有限公司簽約,以專利許可的形式,將其智能精密傳動技術系列知識產權進行轉化,雙方深化技術開發合作,合同總金額達到5000萬元。

  重慶郵電大學將“‘渝芯’‘騰飛’系列核心芯片”和“E波段毫米波成像系統”兩項科技成果作價1780萬元,入股成立了公司。

  重慶文理學院山地智能農業裝備及機器人團隊與農機公司合作,成功實現了成果轉化。其科技成果應用於10余款智能農機,其中僅小型乘坐式耕作機,迄今已售出1萬多台,實現銷售額1億余元。

  “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激發廣大科研人員的動力和活力是關鍵。如今,評價的指揮棒變了,很多科研人員的心態也發生了轉變。凤凰联盟注册”一位高校科研人員告訴記者。

  “何為評價的指揮棒?”他進一步解釋,在以前的高校人才評價體系中,科技成果轉化產生的社會貢獻和經濟價值很少被納入評價體系。

  這直接導致眾多科研人員面臨兩難選擇——究竟是“搞研究”還是“搞轉化”?結果就是科研人員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不高,普遍存在“不願轉”的心態。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評價改革,鼓勵高校建立更加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讓很多高校科研人員有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動力。

  比如,重慶理工大學按研究類型實施科技成果分類評價,針對基礎研究成果、應用研究和技術創新成果,採用不同的評價標准。其中,對於應用研究和技術創新成果,主要評價解決產業、行業、企業發展實踐中關鍵技術問題的實際貢獻,及其所帶來的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實現產業化應用的實際效果,最大程度弱化論文的權重。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將不同規模的科技成果轉化納入不同系列職級的職稱評審條件,通過深化評價改革,推行代表性和多元化成果評價,將科技成果轉化的業績納入人才考評。

  一項項舉措,激發了我市高校科研人員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他們逐漸從“不願轉”變為“積極轉”,主動走出實驗室,走進生產一線,尋求產學研合作。

  “我們研發的人與機器人柔順交互運動控制技術,已被應用在國內某企業生產的智能柔順訓練康復機器人上。”重慶電子科技職業大學該項目科研團隊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開展此項技術研究已有十多年,2017年突破一些關鍵技術后,便有企業主動上門尋求合作。

  “然而,經過多次溝通談判,合作最終未能達成。”該負責人說,因為對方提出的條件比較苛刻,“風險太大不敢轉。”

  因為高校科研人員取得的成果,屬於職務科技成果,長期以來都是按照國有資產進行管理。由於科技成果轉化存在不確定性,如果科技成果價值評估過低或者轉化失敗,就存在國有資產流失的風險,很多科研人員以及高校相關管理者會擔心被追責。

  近年來,我市積極推動高校深入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消除科研人員在成果轉化過程中的后顧之憂,讓他們放開手腳、邁開步子“放心轉”。

  比如,重慶大學在全國率先提出“權益讓渡”模式,對於允許轉讓的科技成果,由學校評估並收取一定比例的資源佔用費后,將成果所有權讓渡給完成人或賦予完成人長期使用權,由完成人自主實施轉化。

  重慶大學光電工程學院朱濤教授歷時多年,研發出光纖多維智能感知技術。2022年,團隊在向學校交納了294萬元的資源佔用費后,獲得了光纖分布式多維智能感知系統的多項專利使用權,通過知識產權作價和融資,共投入5600萬元,成立了重慶塔科智感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公司產品在石油石化、地質地震和智慧高速等領域的大型工程中得到成功應用,發展勢頭越來越好。

  不僅如此,我市10家單位還積極探索實施科技成果“以權代股”試點,將知識產權使用權在一定期限內授權給成果完成人(團隊),推動科技成果快速熟化、培育增值,實現以科技成果收益權代替股權,促進科技成果活起來、動起來、用起來。

  2024年12月,來自重慶醫科大學、重慶交通大學等單位的55項“以權代股”賦權轉化成果集中發布。通過許可、轉讓和作價投資等方式,這些成果成功實現轉化金額超8000萬元。

  然而,要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往往要經歷漫長且復雜的對接、試錯和迭代過程。高校科研人員受制於自身精力有限、對市場了解不足、對接資源能力不強、缺乏運營管理經驗等,往往難以很好地實現科技成果轉化。

  如何讓科研人員從“不會轉”到“高效轉”,讓更多科技成果加快從“實驗室”走向“大市場”?技術經理人這一職業群體應運而生。

  技術經理人即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過程中,從事成果挖掘、培育、孵化、熟化、評價、推廣、交易並提供金融、法律、知識產權等相關服務的專業人員,常常被形象地稱為科技與產業之間的“技術紅娘”。

  “他們是連接創新鏈與產業鏈的關鍵紐帶,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說,從全國范圍來看,當前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還處於發展初期,我市也開展了一些積極探索。

  重慶科技大學防腐與表面技術研究實驗室的“鎂合金綠色高耐蝕原位碳晶轉化技術”成果,就是通過重慶高新區技術經理人精准、高效的對接,與3C電子、汽車和航空航天等產業鏈上下游相關企業建立了合作。如今,其研制的樣品已通過初步試驗,正進入更大規模的中試和應用驗証階段。

  在重慶醫科大學縉雲校區,該校國際體外診斷研究院所在的辦公樓,也是Square one中國創新中心(重慶)的辦公地。程玉嬋是該中心的高級技術經理人,從事技術轉移轉化工作已有16年。

  自2020年Square one中國創新中心落地以來,程玉嬋聚焦體外診斷產業領域,已推動重慶醫科大學多項優質科技成果實現轉化和產業化。

  2024年,重慶市種子投資基金成立,首期規模2億元,堅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支持初創科技企業和科創團隊,支持科技成果驗証和中試驗証,單個項目最高投資額度可達200萬元。來自重慶郵電大學團隊的E波段毫米波成像系統產業化項目,就得到了該基金的支持。

  雖然我市在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上進行了很多積極探索,但仍面臨不少堵點和難點,體制機制仍不夠完善。為推動科技成果快速轉、本地轉、應轉盡轉,《重慶市科技成果高效轉化行動計劃(2024—2027年)》已印發並實施,我市將探索開展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在全國率先將高校用於獎勵科技人員的成果轉化收益比例提高至80%以上等舉措,進一步激發科技成果轉化活力。(新重慶-重慶日報首席記者 張亦筑)

重慶探索破解科技成果轉化“三難”凤凰联盟(图1)

  人民網重慶4月3日電 (記者劉政寧)4月3日,記者從涪陵頁岩氣公司獲悉,今年1-3月,涪陵頁岩氣田生產頁岩氣17.75億立方米、頁岩油7937噸,雙雙實現超計劃運行。 涪陵頁岩氣田採氣員工精細呵護氣井。…

  人民網重慶4月3日電 (陳琦、劉敏)2025年清明假期即將到來,重慶高速路網日均車流量預計將達161萬輛左右,較平日上漲約78%。為保障市民假期安全、便捷出行,重慶市交通運輸執法總隊充分依托“一路三方”協作機制,在全市高速公路開展“渝路暢通 清明護行”執法服務行動。…

  人民網重慶4月3日電 (陳琦)近日,重慶市中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肺病科)主治醫師梅春霞收到一封特別的“感謝信”,在一篇已經發表的SCI論文的致謝部分,特別提到“感謝重慶市中醫院呼吸科二病區梅春霞醫生和醫護人員的專業救治與暖心支持”。 這篇論文的作者是來自重慶市內一所高校的副研究員李先生,背后是一段醫患協作的溫暖故事…… 論文致謝部分截圖。…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