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登榜”。11月底,在工信部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胜出名单中,泉州市现代体育产品先进制造业集群“登榜”,成为今年全省唯一入选的集群。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由工信部评选的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和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泉州均“榜上有名”,成为全国唯一获得上述三项殊荣的地级市。10天后,泉州以体育之名,在3日内连办三场顶级盛会:2024中国上市公司发展论坛、2024晋江国际马拉松赛、凤凰联盟登录2024国际体育消费季暨福建服务消费·国货潮品嘉年华,展示从“一滴油”到“一双鞋、一件服装”再到“一场赛事”的全产业创新生态链。
时尚“为帆”。同样是11月,泉州二度入选年度中国活力之城。紧随而来的是越来越丰富的时尚瞬间,把T台搬到码头演绎“入海秀”,在泉州时尚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开幕式上,设置在林銮渡的T台延伸至海面,也延展出泉州纺织鞋服时尚出海的决心;4天以前,晋江运动时尚(全球)创新中心正式露面,凭借“1+N”市场体系,努力将原辅材料采购首站环节、新材料研发制造高价值环节的“根”留在泉州;就在昨日,泉籍当代艺术家和烟火大师蔡国强的《红帆》白日焰火升腾绽放,为世人奉献一出精彩“艺术”“流量”“城市”的时尚呈现……时尚故事的层出不穷,背后是泉州政企的共同心愿——携手把泉州打造成为代表中国对话世界的“时尚之都”。
10月,习在福建考察时提出“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的新命题,泉州牢记于心、落实于行,市县两级迅速召开十多场创新大会,你追我赶而又抱团联动,将创新浓度值推向新高:鲤城的技术转移赋能产业、丰泽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展示、洛江的双创大赛、泉港的电子化学新材料技术对接、石狮的海洋经济、晋江的绿色制造、南安的石材产业绿色发展技术创新、惠安的炭黑展望、安溪的新茶饮供应链、永春的制香行业创新发展、德化的世界陶瓷设计、泉州开发区的科技创新沙龙、泉州台商投资区的高端装备制造集群集聚等,无一不是科技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时间是常量,也是奋进者的变量。一个多月来,无论体育或时尚,泉州涌现出越来越多创新图谱里的具象故事,以高质量科技供给为融合基础、以高能级创新主体为融合关键、以高标准成果转化为融合途径,泉州持续以创造之力,书写创新答卷。
12月6日,国内首个搭载华为鸿蒙底座智能技术的智慧病房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正式投用。为项目起笔的,是一次意味深长的互动:医院在全国率先提出“医疗空间站”这一创新概念,而后携手华为共建智慧生态。
高质量的科技供给,让“新”制造“自由生长”,还定格了很多泉州的高光时刻:安溪铁观音一号、二号遥感卫星不断传回穹宇之上的问候;清源创新实验室鲍晓军教授团队主持的“催化裂化汽油超深度加氢脱硫”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泉州嘉德利电子生产的新能源车用电容器薄膜,厚度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30……
科技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泉州试点“揭榜挂帅”重大科研专项工作,把征集到的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张榜出来,坚持谁有本事谁揭榜,不设门槛、充分赋权、限时攻关,初步构建“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院校解题、市场阅卷”的科技攻关创新生态。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组织省、市“揭榜挂帅”36项,总投资约2.8亿元,获省、市两级财政资金支持9160万元。
单打独斗走不到终点。纵观今年全市各地的创新大会,最大的共同点是“联动”。各地均从“链”上发力,锚定高质量科技供给,跨界整合资源,为全市打造全链条科创生态圈作贡献——
嫁接创新资源。丰泽锚定人工智能产业,为福建(泉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机器人创新中试基地”、泉州天津大学集成电路及人工智能研究院“光电产品加工测试中心”2个中试验证平台(基地)揭牌。洛江聚焦机械装备产业,揭牌中国机械总院泉州创新中心、泉州市云箭测控与感知技术创新研究院两家大院大所的子公司,率先实现大院大所延链落地子公司。
引流资金活水。惠安举行银企签约授信、基金融资等仪式,聚焦“融资难”,参投总规模33亿元的中金启元海丝基金。石狮即将举办七晟合盈基金发布大会,与中国银行泉州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福碳新材料、士泽生物等基金项目签约。晋江邀请前海基金、深创投等超30家投融资机构、创投机构参加首届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洽谈会。
汇聚创新人才。石狮推动泉州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组建海日丰科技特派员团队、水产品精深加工研发团队、海鲜调味品研发团队、海洋小分子肽调味料制备技术服务团队。惠安聘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卫华、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张绪穆、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郑玉婴等12名专家学者为首批科技顾问。泉州开发区举办首届“清濛杯”科创大赛泉州分站赛,征集110个科创项目。
鲤城以“IP聚变,数字赋能,文创升维”为主题的“2024年海丝泉州数字文创周”IP授权对接会,运用数字化技术激活本土传统文化IP,探索数字确权、版权授权、数字交易等全场景落地创新模式。
石化重地泉港,为构建更加完整的创新链,引入众多石油化工、电子化学等领域的科技中试项目。
世界石都南安水头,以“赛马制”开展线锯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活动,共有8个项目入围,各方合作企业将联合投入2500多万元用于研发攻关。
技术慢一拍,市场落一代,泉州企业家的紧迫感与生俱来。创新市场,就是企业家的秀场。
“我们要搭建一个崭新的联盟,推动品牌出海,加快转型升级!”今年,泉州市工商联主席、福建七匹狼董事长周少雄提出构想,迅速获得响应。10月底,以“世遗泉州 时尚之都”为主题,23家品牌龙头企业联合发起成立泉州时尚产业联盟,“创一代”带领“创二代”加入商会担任要职,牵起761家纺织鞋服行业优质企业、1万多家生产制造供应链企业,构建以联盟为引领、商会为服务主体、企业广泛参与的协同发展格局。
12月1日,2024特步晋江马拉松赛鸣枪开跑。从上半年的厦门马拉松、无锡马拉松,到下半年的北京马拉松和上海马拉松,特步包揽全部四站比赛全局跑者的穿着率第一。“非常荣幸,特步成为当下跑步大时代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之一。”特步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丁水波期待见证中国马拉松从“国人竞速”到“全民畅跑”的破局时刻。
关注泉州产业发展的人都能清晰感受到,一场场由企业家发起的创新革命,正推动全市产业发生新一轮嬗变。
龙头企业率先垂范,在重大科技创新中勇挑重担。安踏提出“3D打印运动鞋造关键技术研究”需求,由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联合泉州师范学院等单位共同揭榜攻关,在短时间内突破外国的技术封锁,光固化3D弹性体的部分性能位居世界领先水平。九牧集团打造“全球首个绿色黑灯工厂”,接入5G网络的AGV小车满载生产物料灵活穿梭,每年可生产450万套智能马桶,每年节约用电超1亿度、节约用水超1个杭州西湖水量。盼盼打造“食品数字化智慧工厂建设项目”,实现订单交付及时率提升65%、产品合格率提升18%、人工运营成本降低11%。中国皮革制鞋研究院(晋江)有限公司牵头创建“高端绿色鞋服产业创新中心”,每年牵头或组织成员单位参加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10项以上,申请30项技术专利。
中小企业独辟蹊径,在自主产品创新中勇闯新路。泉州云卓科技在低空物流领域推出“云快跑低空物流网”“云快跑APP”等产品,突破传统物流配送的局限性。立亚新材联合华侨大学共同攻关超高温连续碳化硅纤维制备技术,使我国在高温热端材料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战略高端新材料自主可控生产。一鸣交通电器自主研发的蓄电池状态指示器销往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占有率超60%,国内市场占有率95%以上。
创新的背后,是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据统计,去年全市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幅居全省之首,规上工业企业投入量、增幅双双领跑全省。
企业放手一搏、发展创新的底气,源自党委政府的不竭支持。泉州各地精准施策、搭建舞台,与企业携手共进。一方面,力推科技创新“四个倍增”计划及“抓创新促应用”行动,完善“精准辅导+跟踪服务+政策引导”机制,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另一方面,陆续推出《泉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若干措施》《泉州市运用“财政+金融”支持大院大所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若干措施》《泉州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水平若干措施》等文件,为企业向“新”向“质”保驾护航。在更广领域,泉州积极筹建新型技改创新平台,打造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创新中心。截至目前,已打造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项目72个,累计数量居福建省第一。
2024年,全省新增四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80家,泉州占了近四成,每批数量均居首位;
2024年,全市新增九批创新型中小企业431家,累计1359家,数量连续保持全省第一。
今年4月,四川省大河坝特大桥主拱圈顺利合龙,洛江信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石墨烯防腐涂料为大桥套上了一层“金钟罩”。十多年来,从传统涂料到高端核电涂料、石墨烯防腐涂料,信和成果转化极为成功,其中核电涂料市场占有率超70%。
今年夏季,中国伞都晋江东石镇又出圈了一款爆款产品——防水套伞,某企业一个月就卖出50多万把。这些年,这个小镇在科技创新路上用“一把伞”撑起了百亿产业链,将一把伞做成手机大小、轻盈到仅70多克、卖价做到千元以上,全球每3把伞就有1把产自这里。
信和新材料和东石伞业诠释着科技成果的三级跳:基础研究“从0到1”,科技成果转化“从1到10”,产业化运作“从10到100”。
如何为市场把脉,精准投放科技需求?围绕产业发展,泉州引进共建中科系、大学系、军工系、企业系等28家大院大所,为产业科技创新“量身定制”,基本实现“主导产业全覆盖、新兴产业有支撑”。这些大平台建设了15个国家和省部级创新平台,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变量,如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突破拉链平拉强力与拉合轻滑度仿真分析等技术瓶颈,为浔兴拉链研发高端金属拉链产品,试制产品性能指标比肩甚至部分优于国际同行;泉州南京大学环保产业研究院以泉州主导产业的环保技术需求为主要研发方向,自主研发的“石材废水一体化装置”“石灰沉淀+吹脱+pH调节+MBR膜生化处理”“物化预处理+除磷树脂吸附”等处理工艺,均已在企业推广应用,产生经济效益近1亿元。
如何推动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市县两级的创新大会都把产学研合作当成重要一环,分行业、分主题举办成果对接会。石狮飞通通讯与泉州师范学院达成“揭榜挂帅”项目签约;南安明佳机械、群峰机械分别与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上海大学南安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永春县香制品同业公会与泉州湖南大学工业设计与机器智能创新研究院签订“制香协议”;德化与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厦门大学萨本栋微纳米研究院、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环资学院等分别签订合作项目;晋江邀请36所高校、252家展商、超1000项科技成果“沉浸式、一站式、场景式”集中亮相。
如何为产业链赋能,聚链成势?今年,泉州梳理了50条县域重点产业链,强化市区联动、跨区协同,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和县域产业配套的专属研究院因地制宜、纷纷落户:在丰泽,智能装备领域的福建(泉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在泉港,石化产业领域的清源创新实验室;在石狮,纺织服装领域的中纺学服装及配饰产业研究院;在晋江,鞋产业领域的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晋江院;在南安,石材产业领域的华大石材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惠安,石化产业领域的中化石油化工研究院;在安溪,茶产业领域的乌龙茶产业研究院;在德化,陶瓷产业等领域的中科陶瓷智能装备研究院、“碳达峰碳中和”研究院……都将成为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先行军。
成果转化中,各地形成了鲜明的经验。鲤城建立职业化“科技红娘”队伍,启动共建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泉州分中心。洛江率先实现大院大所延链落地子公司,为中国机械总院泉州创新中心、泉州市云箭测控与感知技术创新研究院两家大院大所注册成立的子公司揭牌,形成“大院大所+产业化公司”模式。
成果转化的效果,从数据中可一窥究竟。截至10月,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总金额约13.29亿元,同比增长53.52%,合同登记数1003项,同比增长87.83%,数量创历史新高。新近公布的2024年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泉州占五席。全国万亿城市“三季报”出炉,泉州增速第一。
这些都是市场对泉州的正反馈,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交出的最好成绩单。(泉州晚报融媒体记者 林绿波 黄小玲 王树帆 游怡冰)